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语文答案

VIP免费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B(“更在吸纳了其他文明成果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错,从材料一“我们可以吸纳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决不能放弃自己的
文化”“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集大成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知,春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它坚持了自
己的文化,而不是在吸纳其他文明成果后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的。)
2. B(A 项,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内容可知,迎春仪礼的直接目的并不是让中国人很小就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是迎接希
项,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但这两句诗没有描写春节的习俗,所以无法体现春节习俗的任何主题。D 项,通过描写小年祭灶
日“送神归”的仪式表现人们对来年丰收和家庭幸福的祈求。)
4.①这些新年俗体现了春节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的特点,是人们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创新和适应,为春节增添新的活力和乐趣。②但这些
望。C 项,“这些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春节的变化”错,文中说的是并不影响到感恩、庆贺、祈福的三个主题,对于春节习俗的某些方面还是有影
响的。D 项,“材料二还论述了这一习俗的生活属性和文化意蕴之间的关系”错,材料二第三、四段论述了春节习俗的两种属性中变的是外在生
活方式,不变的是内在文化意蕴,没有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3. C(D 项,菖蒲与石榴是端午的节物。B 项,通过描写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的场景和民间艺人载歌载舞来体现春节“庆贺”的主题。C
新
年俗所包含的感恩、庆贺、祈福等内在文化意蕴没有“变”,它所呈现的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①春节的敬祖文化,本质是寻找情感和文化上的“锚定物”,让国民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在当代,继承和发扬春节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和认同感,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②春节的祈福文化表达国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当代继承和发扬春节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
活和追求。③春节文化在传承发展中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出新意,对防范文化工业入侵,维护民族文化安全,保证其生态多样性具有战略价值。
(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 C(A 项,“文章借祖父之口介绍了麦子从播种到收获的生长过程”错,根据原文“龙抬头后,麦田里的雪就全化了,当地底的蝼蛄、蚰蜒、蚯
蚓四处蹿爬蠕动时,麦子便醒了”可知,“麦子醒了”不是指播种的工序,是麦子被冰冻了一个冬天开始生长了。B 项,“‘已经冒出了毛茸茸
的胡子’暗示‘我’已经长大成人,需要承担更多的人生责任和义务”错,根据原文“我有个隐约的念头,就是不能让祖父和父亲笑话,毕竟,
我的嘴唇上面已经冒出了毛茸茸的胡子,我是个大人了”可知,是作者隐约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不是“我”的胡子暗示我已经长大成人。D 项,
“是因为他对农事的重视”错,从“父亲犹豫着问我:’你要是没事,跟我回老家拔麦子吧?’”可以看出,父亲本不想带“我”回家,但是想
到割麦子都是手工劳作,可以通过带我回家拔麦子来锻炼“我”。“一直希望让儿子能接触到自然的广阔与美丽”错,从文中“有年初夏,我心
血来潮,非要带儿子去看麦田”可以看出,“我”带儿子回家看麦田,是心血来潮,不是一直希望他能接触到自然的广阔与美丽。从后文儿子觉
得无聊,很快就厌烦,可以看出“我”带儿子回老家看麦田,也是不想儿子和老家断了连接。)
7. A(“画面的转换显示了时间的自然推进”错,句子①没有转换画面,公鸡鸣叫和孩子哭闹是背景,与太阳变成红色是一起的。)
8.①当“我”看到铺天盖地的金黄的麦浪在风中流淌滚动时,“我”感受到麦田的壮美。②当“我”发现鹌鹑窝和鹌鹑蛋时,精神更加振奋,
“我”体会到劳作时的意外的惊喜。③当“我”累得直不起腰,胳膊酸胀,脸被剐蹭,胳膊和脚踝被划过,汗水很快顺着脸颊滴落到土里时,
“我”体会到劳作的辛苦。④吃完午饭,“我”躺在麦田上眯了一觉,感受到短暂小憩的幸福。(每点 1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
给分)
9.①种子的生长、成熟、再播种的循环过程,体现了大自然的无穷无尽,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生生不息。②人们在麦田中辛勤劳作,收获丰收的喜
悦,再将新的种子播撒在土壤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③大地无私地孕育着万物,让人们得以繁衍生息。人与大地紧密相连,
对大自然抱有敬畏和感激之情。(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0. BDF(“周之才”作“以”的宾语,“岂……哉”为反问句,“盖……者”为判断句,据此可以得出答案。句意:凭庄周的才能,难道会迷失于
所处之地位而怕成为祭品吗?孔子所说的避世隐居、任意高谈阔论的人,大概说的就是庄周这样的人吧。)
11. C(B 项,材料一“说之不详”中的“之”是助词,不译。“苟闻之,则其损过就中”中的“之”是代词,代孔子的教诲。C 项,材料二中的
“本”是以……为底本的意思,“人穷则反本”中的“本”是本源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12. D(“但其广为流传却是不幸而悲哀之事”错,根据原文“不幸其书盛传,……不亦悲夫!”可知,宋濂觉得不幸而可悲的不是《庄子》广为流
(2)然而庄子的思想主张过于超脱,即使是圣贤帝王经纬天地的伟大功业,竟未必值得他一笑。(“高”“虽”“哂”各 1 分,句意 1 分)
14.①宋濂认为庄子过于狂妄无礼,甚至敢攻击、轻慢、侮辱孔子,不值得说道。②庄子的书广泛传播,成为那些喜欢放纵而不愿受约束的人的
传,而是很多人以《庄子》为借口,导致社会礼仪道德衰败,家国动荡。)
13.(1)然而庄周的学说,相对于儒道来说既然是反的,那么应当会得罪圣人的门徒。(“既”“宜”各 1 分,句意 2 分。)
借
口。③这最终导致社会礼仪道德衰败,家国动荡。(每点 1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高三开学考·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2 页)】
标签: #语文
摘要:
展开>>
收起<<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更在吸纳了其他文明成果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错,从材料一“我们可以吸纳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决不能放弃自己的文化”“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集大成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知,春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它坚持了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在吸纳其他文明成果后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的。)2.B(A项,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内容可知,迎春仪礼的直接目的并不是让中国人很小就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是迎接希项,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但这两句诗没有描写春节的习俗,所以无法体现春节习俗的任何主题。D项,...
声明: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4-10-10 343
-
2024-12-24 354
-
VIP免费2025-01-21 372
-
VIP免费2025-01-27 360
-
VIP免费2025-01-29 381
-
VIP免费2025-02-11 345
-
VIP免费2025-02-11 343
-
VIP免费2025-02-11 348
-
VIP免费2025-02-11 350
-
VIP免费2025-02-11 355
作者:Betray
分类:试卷汇总
价格:5库币
属性:3 页
大小:245.52KB
格式:PDF
时间:2025-02-16